[置頂](轉載)繪畫,能治癒我們疲倦的心靈

隨著香港城市進一步發展,多種不同的外在及內在因素均同時影響各階層城市人的情緒,包括年輕一代、白領階層及老一輩人士,均須面對不同層面思慮。PopCorn聯合著名畫家及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經理劉遠章先生,上周日於商場聖誕佈置之一「快樂隨意拍」旁邊,舉辦了「PopCorn快樂作畫慈善交流園地」與群眾互動,讓劉遠章先生寓教於樂,一邊畫畫,一邊傳播快樂。

劉遠章先生一直以其正面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種種事物,並以畫分享及抒發其人生觀及對不同事物的看法,他亦認為畫畫可轉換情緒,撫平情緒波動及釐清思緒。另一方面,即使是觀看畫展或藝術品,亦可讓人心情輕鬆,容易走進畫的世界,忘卻煩憂,有如心靈被治癒一般。■採訪:Jasmine

繪畫在您看來是傳播快樂的一種方式?

劉:圖像是一個非常容易傳達的媒介,對一個人來說比較易接收,尤其是人憤怒的時候,情緒已掩蓋了理性,有時「火遮眼」的情況出現,無論是文字或聲音都沒辦法做到如圖像般直觀,長篇大論的道理又怎會聽得進耳內?即使是文字,更不會有耐性去看,反而令自己更加煩躁。比如看電視或者觀畫,就比一般看書或文字更容易接受到。所以整個過程由眼看接收到心理上接受,畫是最快速的。而我本人的畫既色彩繽紛,又得意,更容易讓人喜愛,看到就感到快樂。例如曾經有讀者告訴我,他的朋友情緒低落,他把我的畫給了朋友觀看,再讀幾句搞笑說明給他,就成功令朋友開心番,那一刻我非常高興,自己的作品令人快樂就是最好的經歷。所以今次趁聖誕佳節,就於PopCorn進行慈善活動「快樂作畫慈善交流園地」,可以捐錢予救世軍,又可以與大眾分享快樂,是非常高興的事情。

繪畫可以怎樣轉換情緒、撫平情緒波動?

劉:繪畫其實是一種眼部、手部及腦部共同合作的活動,首先腦部初步構想了圖像,再由手去執行,然後眼會看見自己畫的東西,這樣一步一步把想的東西畫出來,就可達致舒緩的效果。於情緒波動時繪畫,就等同一個冷卻的過程,好像呼吸十下後走開一樣,畫畫時一筆一筆畫下線條或顏色,就好像一層一層把自己的憤怒舖陳開展出來,達致渲洩的效果。其實有時如果不開心,可以試試拖地,我自己也試過是其一平復心情的方法。另外我會教人於情緒低落時畫一個個笑臉,可以是簡單笑臉公仔,或是自己的臉蛋,但加上個笑得彎彎的眉眼;小朋友則可以畫下動物卡通的笑臉如小狗、小羊或小豬,就有一轉移的效果,產生代入感,好像自己也在笑的當中。再簡單一點畫一些向上彎的線條,加上自己喜愛的事物,要鮮艷色彩,開心得意的,好像Line那些公仔,都可以令自己開心。

對如今青少年的繪畫教育有何看法可以分享?

劉:現今藝術教育因為要切合如DSE或一些課程要求,多令學要非常刻意進行創作,更要用文字再對創作意念進行解釋,說明其意義及目的,但其實畫畫是很隨意的一件事,由心而發所畫下的,當心意應由觀者意會,很多時都難以文字表達。這樣刻意進行創作容易令青少年減低創作意慾,亦對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層創作產生窒礙。我個人則建議青少年一定要多畫、多看、多留心身邊事物。畢竟最基本的繪畫技巧一要靠日子去磨練出來的,沒有十年的浸淫難有扎實技巧,具體可以嘗試見到什麼就畫什麼,以自己的視覺觀點,用畫將其表達出來,培養畫畫興趣,令自己更容易畫到一幅好的畫。另外還要多觀看不同大師作品,多參觀博物館及畫展,吸收其他人的長處,例如PopCorn是次藝術畫展就非常適合,聯合林行瑞以其有趣形式在插畫中宣導快樂生活每一天哲學,用幽默新潮食字加入插畫做元素之一,值得大家參觀感受其幽默氛圍。

是否可以分享一件繪畫過程中最難忘的經歷?

劉:1995年我曾經舉辦過一次畫展,叫「Social Animal社會動物」,竟獲CNN特輯約15分鐘進行了報道。當時互聯網及facebook還未有現今發達,本地的作品是很難接觸到海外的,當時得到外國媒體CNN的採訪,實在令我非常驚喜,有很大的成就感。

轉自創作對談:繪畫有如心靈被治癒

相關連結:

藝術治癒,把陰影塗成彩虹

看不見的力量—藝術治癒

什麼是藝術治癒

發表留言